您的位置: 首页 中医养生健康科普详细

道地药材·金银花

发布时间:2023-07-26 10:31 本文来源:宣传办

金银花,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因可抗零下30℃低温,经受得了冬季严寒的考验,故又名忍冬花。作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金银花属于大宗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症。历代医家尤其重视发挥金银花清热解毒的作用,如在经典名方“银翘散”和“四妙勇安汤”中,他们均以金银花为君药,并重剂使用金银花;而在新冠病毒肆虐之时,金银花更是以清热主力军的身份,被应用到各省新冠防治的中药协定处方中。随着金银花的药用价值不断被挖掘,其市场潜力也越来越大,它不仅是著名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的主要成分,还是草本牙膏、凉茶饮料、植物化妆品等产品的重要原料,这些产品功效显著,销量巨大,很受老百姓欢迎。


虽然现代中医临床普遍认为忍冬的花具有更大的药用价值,但在清代之前忍冬的茎、叶、花可同等入药,而“金银花”之名也并非单指忍冬的花。“金银花”首见于北宋苏轼、沈括所撰《苏沈良方》中的“治痈疽方”,在他们看来,“金银花”只不过是“忍冬”的民间俗称,而临床上使用的主要还是忍冬的茎叶,即忍冬藤,文中对这一俗称还作了解释“……四月开花,极芬芳可爱,似茉莉瑞香。初色白,数日变黄,每黄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明代朱橚所著《救荒本草》首次以“金银花”作为忍冬的正名,并将忍冬的花与茎叶所具有的功效列为同等,其文曰:“金银花,《本草》名忍冬……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白色,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大约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医家逐渐推崇以忍冬的花,即金银花入药,如《得配本草》云:“藤、叶皆可用,花尤佳。”《本草求真》云:“花与叶同功,其花尤妙。”,至此“金银花”之名便完全单指忍冬的花,并且专以花朵入药,而忍冬的茎叶则归入“忍冬藤”的中药名目下,到了近现代则沿用并发展了该观点。

以前金银花主产地为河南,自清末民国初以来,逐步形成河南、山东两大知名产区,其中河南的密银花与山东的济银花为中医临床所推崇。密银花因产自河南新密而得名。济银花因在济南集散而得名,又因主产于沂蒙山区等地,又称“东银花”。金银花适应性很强,喜阳、耐阴,耐寒性强,也耐干旱和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湿润、肥沃的深厚沙质壤上生长最佳现在形成了以山东平邑为核心的沂蒙山区以及周边费县、蒙阴等区域的浅山丘陵地区“东银花”道地产区。金银花的全国年均用量在1.3万吨左右,仅平邑金银花交易量占全国金银花交易量的80%,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交易集散地,总产值近45亿元;近期,随着呼吸道发热类疾病的流行病学变化,金银花的用量和价格走势越来越被看高,真可谓是“金银花里淘金银”

新泰市位于泰沂腹地,地处泰山、蒙山连接地带,南部紧邻平邑县、蒙阴县,生态地理环境与金银花核心产区相近,所出产金银花品质上乘,所以亦属于金银花的道地产区。近年来,新泰市坚持政策规划引领,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产业,充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把发展金银花作为重点产业,多次组织各乡镇到平邑县参观学习,成立了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推广连片化种植基地,建立了杀青烘干厂,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吸引了众多药材流通企业前来洽谈收购。2023525日,中央央视台《朝闻天下》栏目以新闻短片介绍了新泰市欣欣向荣的金银花种植产业;截止去年,新泰市共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5500多亩,年产值近4000万元,让20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小小金银花也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花

金银花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归肺经、心经、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散风热。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用法用量用量6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及疮疡属阴证者慎服。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银花甘寒,既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且在清热之中又有轻微宣散之功,所以能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症未解、里热又盛的病症。应用时常配合连翘、牛蒡子、薄荷等同用。

2)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颇强,在外科中为常用之品,一般用于有红肿热痛的疮痈肿毒,对辨证上属于阳症的病症,较为适合,可合蒲公英、地丁草、连翘、丹皮、赤芍等煎汤内服,或单用新鲜者捣烂外敷。

3)用于热毒引起的泻痢便血(粪便中夹有黏液和血液)。热毒结聚肠道,入于血分,则下痢便血。银花能凉血而解热毒,故可疗血痢便血,在临床上常以银花炒炭,合黄芩、黄连、白芍、马齿苋等同用。

4)银花味甘性寒,气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热毒,尤为治阳性疮疡的要药。配以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则疏表解热;配以鲜生地、玄参、连翘、竹叶卷心等,则清营泄热;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则解毒疗疮;配以黄耆、当归、甘草,则托毒消痈;配以黄芩、白芍、甘草等,则清热治痢。

——新泰市中医医院国医堂李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