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开展内病外治
外治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历史悠久,中医外治法起始于《内经》,形成于仲景,发展于师机。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见解独到而精辟。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为中药外治开辟了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中医外治的方法很多,如中药外治、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大致可分为中药外治法和物理疗法两大类。近年来肝病外治法在各大医院开展,我科结合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以提高肝病治疗效果,降低病人费用,发展我院中医特色为出发点,落实我院职代会会议精神,组成了以王长海副主任医师,李增果主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医外治治疗小组,收到很好的疗效,特向领导汇报,请领导审阅。
目前我科主要开展以下肝胃病外治疗法:敷脐灸、穴位贴敷法、局部熨疗、灌肠
一:敷脐灸疗
方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即神阙穴)上,并盖上塑料薄膜或者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上面放上艾灸盒,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我科现在主要应用之一。
主要治疗疾病: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癌肝区疼痛,气滞血瘀,虚寒性之胃痛,脾胃虚寒,脾胃阳虚之泄泻。
治疗原理:肚脐乃神阙所在,任脉从此通过,且与督脉命门相对应,由于任督二脉统领全身气血经络之运行,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治愈疾病的目的。脐联系全身经络,药物经脐部吸收后,可循经络贯穿全身,直达病所而其治疗作用。
二:穴位贴敷法
方法:穴位贴敷法是指在辨证选穴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主要治疗疾病: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溃疡,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
治病原理: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三:灌肠法
现代研究表明,直肠给药,其药物的吸收总量、吸收速度、生物成分不易被消化液破坏,且有助于肠黏膜的吸收,并可避免病人的呕吐反应,有助于保持药物的性能以提高药效。临床上给予灌肠液(制大黄、木香、槟榔、炙附子、黄连)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每次保留2~3小时,连续7天。以达到保肝降酶,减少内毒素吸收的作用。我科并自制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
四:局部熨疗
指在体表的特定部位(比如阿是穴)加以熨疗(自制中药做成),以达到治病求本,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主要治疗的疾病:肝硬化,肝癌,脾大。
五:肝硬化腹水治疗体会
(1)振奋阳气,扶正固本,敷灸疗法以火热直温神阙,可以温助阳气,扶正以驱邪,临床观察病人应用后,腹水消失快,饮食增加面色红润,体质增强,复发减少,具有较好的防止复发和阻断病情发展的作用;
(2)祛除湿邪,湿邪是肝病缠绵难愈的重要病理因素,诸病黄家从湿得之(金匮语),湿为阴邪非阳不化,敷灸疗法可以温化湿浊,使湿去热无所附则病易愈;
(3)行气活血通络,气滞血瘀,络脉不畅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机,气血的运行特点是“热则舒通,寒则凝滞”,灸疗则可以使气道畅通,血络扩张,气血运行加快,使滞气去、瘀血除,络脉通,则病易愈。
脐部神阙穴可通全身十二经,在此处施艾灸温热之阳法之治,既有阴阳交合之意,又有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之理。此疗法有艾火疗和药物的配合,药物选益气助阳之附子、黄芪、干姜、肉桂等组成,附子温心肾之阳,通行十二经,黄芪干姜温脾阳,肉桂壮元阳且引火归原,则火药之力合作,其温阳之功更为集中,起到振奋元阳激活人体抗病力的作用,实为求本之治。我们通过使用对慢性肝病引起的黄疸、腹水效果显著,同时具有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的优势。
以上简单介绍我科目前开展的中药外治方法,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改进,不断创新,争取做好中医外治,为我院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乙肝病人正在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