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杏林文苑详细

五运六气与经方应用·巧用乌梅丸治疗疑难杂病

发布时间:2016-11-09 14:52 本文来源:泰安市名中医 李振爽

1、慢性胃炎(胃痞病)
许某,男,58岁,2015年9月21日初诊。腹胀、泛酸,纳差,口干口臭,有时上腹痛,常在夜半以后发作或加重,进食寒凉食物腹泻,遍服治胃病的中西药物效差。舌红苔厚腻,舌边有齿痕,脉沉,关脉弦。辨证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乌梅丸加减。
   乌梅30g,细辛3g,桂枝10g,黄芩10g,黄连10g,当归20g,人参8g,干姜8g,花椒5g,黑附片10g(先煎),海螵蛸30g,麦冬30g,甘草6g,三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2015年9月24日二诊,服药3剂,症状减轻,仍泛酸,纳差,偶心慌,上方改黄连6g,黄芩6g,加神曲30g,焦山楂15g,五味子10g,共服药30余剂,症状完全消失。
   2、失眠(不寐病)
   赵某,女,56岁,2016年7月11日初诊。失眠4-5年,每于凌晨1-2点醒后再不能入睡,伴多梦,出汗,心烦,尿少,便秘。诊见:精神差,面色无华,舌红,舌体稍胖,苔厚而燥,脉弦滑。处方如下:
   乌梅20g,细辛3g,桂枝15g,黄芩10g,黄连12g,当归20g,黑附片6g(先煎),茯苓15g,党参15g,干姜6g,远志10g,夜交藤30g,车前子30g(包煎),甘草5g,三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7月14日二诊,药后睡眠正常,多梦、出汗、心烦、尿少、便秘均明显好转,先后服药20剂,症状完全消失。后因感冒,治愈后出汗多,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而愈。
   以上两例均用乌梅丸,而乌梅丸主治为厥阴病,病机为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病象为寒热错杂。《伤寒论》言明:“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到卯时”,这段时间,正值阴气将尽,阳气初生,证属厥阴,故常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本为厥阴经经气旺盛之期,邪正相争也最为明显,正能胜邪则病愈,反之则病重。两病例均为阳气虚衰,正气不能解,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可与乌梅丸药物辅助,以助其解。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病至厥阴,两阴交尽,若阳气不能来复,则阳气难出,导致阴盛阳衰;若阴阳两气不相顺接,则阴阳失调。《诸病源候论》云:“阴阳各取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故表现为寒热错杂。乌梅丸集酸甘苦辛,大寒大热之品于一体,效土木两调,清上温下之大法,调理厥阴枢机不利,切合病机,故豁然病愈。因此,凡丑到卯时出现或加重的病症,均可用乌梅丸治疗,常效如桴鼓。         (泰安市名中医 李振爽